• 产融结合成钢铁转型新方向
  • 发布时间:2017-09-30   阅读:230
  •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钢铁行业减量化发展的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去杠杆成为钢铁企业脱困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由于钢铁行业的特殊性——典型的重资产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和去产能的紧迫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司巡视员辛仁周表示,当前,钢铁行业国有企业去杠杆难度更大、情况更为复杂,亟待在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降杠杆。

        9月16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2017(第六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在京召开,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王新江也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以技术驱动为前导、产融结合模式创新为着力点进行转型升级,正在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去杠杆”步伐加快

        2017年是钢铁“去产能”攻坚年,也是钢铁企业“去杠杆”的重点年份。2017年钢铁行业目标是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左右、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彻底取缔“地条钢”。同时,经过3至5年“去杠杆”阶段,钢铁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降至60%以下。

        辛仁周表示,今年以来,国资委多举措助推国有企业去杠杆,降低央企负债率。国资委对一些高负债企业实施负债率和负债规模“双管控”,通过预算、考核、薪酬、投资管理等方面联动,加大管控力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12家央企与有关银行签订了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议。

        作为应对去杠杆的重要抓手,目前多家央企的债转股工作也正在加速推进中。此外,中国宝武、中国一重等一些中央企业的债转股工作也都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地方国企也纷纷通过债转股降低杠杆率。

        “山西国资委、建设银行、潞安集团、晋煤集团2017年上半年签署总规模200亿元的市场化债转股合作框架协议,促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辛仁周举例说。

        实际上,去杠杆意味着资产和负债两端同时承压。一方面,处置国有企业资产的过程如果不顺利,就会出现旧账变新账的情况,这对国有企业的责任人会产生负向激励;另一方面,国企负债主要对应着国有银行资产,国有银行部门为了规避不良贷款,积极配合国有企业去杠杆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数据显示,2017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国务院常务会议披露的数据则显示,2017年前7个月,央企利润总额由去年同期的同比下降3.7%转为同比增长16.4%,央企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从数字上看下降幅度不算太大,但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和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成绩来之不易。”辛仁周说。

    加快产融结合步伐

        2017年中国政府彻底取缔了“地条钢”,这是钢铁行业“去产能”的重大胜利,也是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的重大机遇。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建议,“去杠杆”需加快行业产融结合的步伐,通过加入金融业务发挥金融资本在盘活资产、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李新创表示,产融结合旨在完善产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机制,以达到“产”和“融”良性互动发展。“由产到融”即产业资本主导型,在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金融核心;“由融而产”即金融资本主导型,金融资产有意识地控制实业资本,非纯粹地入股。

        “我国限于相关监管政策约束,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产业投资尚存在不少障碍,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的产融结合实践大多采取‘由产而融’的形式。”李新创表示,钢铁企业产融结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上则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钢铁行业产融结合还存在很多问题。李新创指出,一是钢铁行业产融结合度总体不高,金融机构对钢铁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二是钢铁企业对产融结合缺乏长远规划,对于钢铁企业来说,金融属于跨界领域,目前,一些企业在产融结合方面还处于尝试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战略规划;三是资金短缺影响钢铁企业实施产融结合,长期的行业经营困难也使得企业用于产融结合的资金有限;四是既懂钢铁冶金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相对匮乏,对钢铁行业产融结合形成制约。

        在王新江看来,钢铁企业如何运用基金、明股实债、债券融资和期货供应链营销策略等金融工具,开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充分融合,是钢铁企业的大势所趋,也是此次论坛主题设为“技术驱动,模式创新——产融结合新局面”的原因所在。

    技术驱动成为着力点

        据了解,目前,部分钢铁企业已开始涉足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探索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型信息集成技术,并运用基金、债券和期货等金融工具,争创产融结合发展新局面。

        对于钢铁技术而言,除了“绿色化”这一坚定的发展方向以外,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表示,信息化和智能化也是另一个重要方向。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因地制宜地升级成为智能型钢铁企业。

        另外,他还建议企业建立区域的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平台还可以成为调节过剩产能的重要工具,在钢铁企业、用户及原料供应商之间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减少无序竞争,抑制产能过剩。

        钢铁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赵沛建议,要发展重点工程所需关键钢材,如高铁和汽车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和海洋工程用钢、关键特殊钢等,同时要提高大宗钢材的质量稳定性和适用性。

        赵沛还提出了多项我国钢铁业共性技术发展趋势,例如节能减排集成技术、高炉高风温技术、高炉长寿技术、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智能化技术、高效低成本转炉生产洁净钢集成技术、控轧控冷技术和无头轧制技术、烧结脱硝技术等。

        “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重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开发等方面仍缺少原始创新,重大工艺技术和装备仍以‘学习跟随’为主,科研成果转化也有明显差距,钢铁强国呼唤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赵沛最后呼吁道。(转载自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