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率先行动:勇于探索 开改革风气之先
  • 发布时间:2014-09-04   阅读:218
  •     7月7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正式通过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中科院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改革方向及重点已经明晰,这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再次踏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征程。
        回顾历史,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中科院,每一次都走在了全国科技改革的前列,每一次重要实践探索都开创了国家改革风气之先。
        “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始终顺应时代变化。”一位国内知名科技史专家如此评价中科院的历次变革。在他看来,65年风云激荡,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中科院,始终走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前沿,为我国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面向国防”到“面向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一批重大而迫切的关键性科技问题,中科院集结数万名科研人员,为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率先建立起我国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无线电、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新兴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极大地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落实“两弹一星”研制任务,当时的中科院调配了全院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员参与这一任务。同时,中科院将管理机构分为计划局和新技术局两大类,以是否承担国防任务作为两类管理机构职责上的区别。
        举全院之力,谋国家之所需,初创时期的中科院及时“变阵”、率先改革,从而交出了“两弹一星”的骄人答卷。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也成为中科院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丰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适应国际格局变化,我国的科研结构也经历了从“面向国防”到“面向经济”的转变。在1981年召开的中科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当时的中科院院长方毅宣布,全院工作已转移到“以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会上通过的《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明确了“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新办院方针。
        作为向科学进军的“火车头”,中科院再次领衔学科体系的重建工作,不仅恢复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晋升,还成为改革开放后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第一批实施单位,为国家科研体制带来崭新面貌。
        自1977年起,力学所、植物所、动物所等几十个研究所从地方管理重新回到中科院体系,成都分院、新疆分院、上海分院等相继宣布成立。此轮院所调整与整合,填补了我国多个学科的历史空白。
        此后,改革的步伐不断延续,一系列创新措施为中科院的科研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实行基金制和合同制的研究经费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中科院采用基金制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应用研究课题和一些重大、攻关项目则采取合同制支持。这一举措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
        “开放实验室”则是另一项有效措施。1985年,中科院首批开放实验室陆续建成。其研究实体相对独立的组织模式和定期检查评议的竞争机制,为探索建立新型研究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公司”也是中科院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尝试。一些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研究所与企业联合结成科研、生产联合体或股份公司。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成立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公司将联想式汉字微机系统科研成果转化成联想汉卡,作为创业阶段的主要产品推向市场,实行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企业化管理体制。这家公司后来成长为大名鼎鼎的联想集团。
        联想集团的成功是科学院办企业的成功典范,为中关村高技术产业群的诞生和发展贡献了科技源头和大批科技企业家,也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在前述科技史专家看来,中科院这一阶段的体制改革一直影响至今。打破“大锅饭”,服务国民经济,中科院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始终将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
        知识创新,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中科院人率先认识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1998年以前,中科院研究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相互封闭、力量分隔的体系,同科学发展要求的交叉、合作交流与创新不相适应,与20世纪飞速发展的世界科技局面无法有效衔接。
        “研究小组一经成立,课题一经确立,研究工作便继续下去,没有任何灵活性和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发展异常迅速,而我们的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却难以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无法掩饰自己的忧虑。
        痛定思痛。1997年下半年,中科院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为我国建设面向21纪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思路。
        随后,“知识创新工程”启动,中科院开始了建院以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科研布局调整,形成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物质科学与新材料等9个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组建了20个由若干研究所构成的知识创新基地,形成了在基础科学研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以及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等领域的综合研究基地。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为中科院第一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的3个试点单位之一。在原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整合成新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取消原来4个研究所的法人资格,减少各所原有重叠布局,集中了优势力量。
        该院前院长、中科院院士郭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忆说:“这次改革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打响了第一炮,在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
        作为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也率先在中科院拉开序幕。全院普遍实行以“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开放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聘任制,将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力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工作多年的石耀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研究生院在第一批试点的最后一年里拿到‘知识创新工程’后,在各种人才计划的帮助下,教员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自己培养的年轻教师也都站在了科研一线。”“百人计划”正是“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中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20年来,“百人计划”为中国科学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一支优秀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已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的人才计划。
        2010年后,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的战略出发,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亲历者,郭雷目睹了中科院科研管理体制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重大转变。“从相对平均的做法到注重绩效的做法,从相对封闭的评审到国际化评审等,这些举措对管理的科学化与国际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郭雷看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拉开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序幕,中科院自身的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对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日益增多,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大。“对相当多的学科来说,在本领域顶尖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早已不足为奇了。”他举例说。“知识创新工程”时期的中科院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谱写了新时期一支恢弘雄壮的乐章。
        民主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1年,中科院迎来第六任院长。白春礼上任伊始,便在中科院掀起了一股民主务实之风。
        不久后,中科院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科学与民主相互伴生,只有更多地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才能保证相关政策和决定符合科研实际、少走弯路。”白春礼曾不止一次地强调。
        如今,这一战略已深入科学院及各研究所的发展理念和文化建设中。“要让中科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科学院,让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科学家。”白春礼说。这既是与全院科研人员共勉,又是对国家和人民寄予重托的回应。2012年起,中科院提出“一三五”规划和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新举措。“一三五”规划要求各研究所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明确未来5年的一个研发定位、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以进一步凝练目标、明确重点、优化布局,突出中科院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规划的实施,2012年年初,中科院又率先进行了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提出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旨在发挥科技评价的价值导向、诊断、衡量作用。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把科研人员从各种表格和频繁的考评中解放出来,确保一线科研人员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
        经过一系列改革,中科院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超导体高压研究取得新进展,北京谱仪Ⅲ实验发现了科学家长期寻找的新粒子,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氢键实空间成像,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和H5N1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正在改革中一步步落实。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对中科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目标,国家和时代赋予中科院新的使命。一个月后,酝酿已久的中科院机关改革启动,撬开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坚冰。此项改革得到全院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今年1月,中科院首批5个卓越创新中心密集启动。建设卓越创新中心,就是要遴选和培育这样一批研究单元,进一步凝神聚力,添柴加薪,尽快实现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的战略性转变。率先行动,中科院再次踏上创新求变的伟大征程。
        如今,中科院上下正同心协力,以果敢、稳健的决策力和坚决、坚韧的执行力,前瞻谋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构建分类定位、分类管理、适应国家发展要求、有利重大成果产出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体制机制。在石耀霖看来,目前的中科院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对于未来科学院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改革永无止境,“率先行动”计划将会进一步激发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对科研和学科的优化布局,对人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将进一步激发创新的活力和动力。”郭雷期待,中科院在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从举全院之力成就“两弹一星”辉煌,到启动“率先行动”计划再次领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科院始终牢记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不负重托,顺应时代发展,面向国家需求,走在改革的前沿,继续发挥科技国家队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火车头”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发展蓝图,向着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主战场”,中科院正在全力迈进!
    (来源:中国科学报 甘晓 倪思洁)